3月4日,2024年全市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總結回顧2023年工作,圍繞“八個新突破”重點工作,部署2024年工作任務。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孫超出席會議,并就全市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出五點意見。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唐龍傳達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精神和全國、全省文物局長會議精神,副局長馮健通報2023年文物工作。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2023年全市文化旅游和文物工作交出優異答卷
回眸2023,奔赴2024,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會議指出,2023年全市文化旅游和文物系統,緊扣中心、服務大局,搶抓機遇、奮發作為,聚焦著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力軍、賦能西安經濟恢復性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根本,以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抓手,以文物文旅深度融合為突破,創造了一條從“中國年”明顯回暖、到“五一”熱度攀升、暑期“十一”火爆出圈的“井噴式”增長曲線,文物保護、文化事業、文旅產業在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的分量和地位進一步提升。
這一年,文物工作獲得了金燦燦的榮譽。
文物考古工作實現重大突破。漢文帝霸陵入選“2023 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西咸新區北城村墓地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現。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建立市級“大片區考古”聯動機制。
市委、市政府將推進省部共建漢長安城納入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優化調整了市級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漢長安城特區黨工委,確定了責任清單,推進“兩個規劃”編制銜接,加強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加快謀劃文物保護重點項目。
文物活化利用取得重要進展。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落地西安,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建成開放,全市5家博物館、6個項目入選“全國百強名單”?!皦艋卮筇啤毕盗猩缃萄袑W課程項目榮獲“第二屆全國文博社教十佳案例”。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文化建設、旅游發展念茲在茲,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將“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作為“七個著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石,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物文旅工作提供了總綱領、總指針、總遵循。市委、市政府將“加快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轉化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列入全市“八個新突破”,將“聚焦貫徹‘兩個結合’,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上攻堅發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展望2024:保護優先創新發展,扎實推動文物工作再上新臺階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突破起勢的重要一年,做好文物文旅工作意義特殊、責任重大。
會議要求,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全省全市的任務安排上來,高點站位、服務大局,準確把握全市文物文旅工作“定盤星”,以全年任務的高質量答卷扛責任、勇擔當、展風采。
會議強調,今年文物工作的總體目標是:聚焦全市“八個新突破”重點工作,深入踐行“兩個結合”,堅定不移推進創新立市、產業強市、文化興市戰略,持續完善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展文化機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加快打造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西安新篇貢獻文物力量。
持續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全面開展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以縣域為基本單位開展實地調查,全面掌握全市文物的基本情況和保存現狀,明確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的資源分布、價值特征,深化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做到應查盡查、應保盡保;
加強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機制,啟動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推進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工作。落實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空間管制措施,統籌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管理平臺;
實施重點文物保護保護項目。實施藍田猿人遺址公園、霸陵遺址考古研學基地項目、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建設、關中書院古建筑保護修繕、櫟陽橋搶險加固、長陵、渭陵保護展示、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搬遷及文物庫房建設等項目,積極爭取中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并落實配套資金;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組織開展全市革命文物資源專項調查,推進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西安事變舊址等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實施“八辦”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打造“我要去延安”等一批革命文物展覽精品。推進革命文物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覽、云直播,制播革命文物主題紀錄片、微視頻,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
加大文物保護科技創新。推進漢長安城李下壕等區域數字化文旅項目建設,采用高科技、新型材料等,展示重要遺址風貌,同時,借助AR、VR技術,實現場景識別、復原,打造數字化文旅新消費。加強大明宮遺址智慧監測平臺建設,實施大雁塔自動化監測、文物數字化科技保護項目,建設不可移動文物行政管理平臺,以科技力量賦能文化遺產保護。
持續開展考古和大遺址保護工作
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展秦嶺北麓西安地區文明探源調查研究,持續推動太平遺址、秦東陵、秦漢櫟陽城遺址等重要考古發掘工作;
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闡釋。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內涵的文物研究成果,及時發布全市考古重大成果,突出做好宣傳闡釋工作;
加強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完善協作機制,打通梗阻環節,進一步加強與區縣、開發區的聯動對接,持續推行大片區考古工作,全力服務保障省市重大項目建設;
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緊緊圍繞“中華文明的現代表達”,突出意象性展示、沉浸式展現、體驗式感受,強化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持續提升秦始皇陵、漢長安城未央宮、唐大明宮等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展示水平。
持續加強文物安全工作
夯實文物安全責任。實行文物安全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健全文物案件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問責機制;
實施文物平安工程。聚焦防范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3大風險,開展文保單位違法建設專項排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等工作。要加強汛期文物安全、重要田野文物巡護和文物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文物安全監管平臺建設;
強化文物安全督察。用好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和文物檢察公益訴訟機制,強化多部門聯合執法,從嚴打擊整治文物違法犯罪行為。
持續建設“博物館之城”
抓品質提升。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配合實施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分館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碑林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推進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館等整體品質提升改造??茖W謀劃周至縣博物館、霸陵博物館、順陵博物館等區縣博物館建設。推進第五批全國博物館等級評定;
抓精品展陳。實施博物館展覽精品化工程,推出《考古三十年》等一批高品質、原創性主題展覽。支持聯合辦展、巡回展覽、流動展覽、網上展示,提高展覽展示水平;
抓社會教育。建立教育、文旅、文物部門聯動機制,開展博物館“五進”活動以及博物館里過傳統節日、紀念日等活動,持續打造“研學西安 讀懂中國”研學教育品牌,推出一批特色博物館研學線路;
抓數字化展示。運用AR、VR等場景化、智能化手段,建設數字化博物館,推進“西安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建設,重點做好西安博物院數字體驗廳、大唐西市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建設工作,打造“文物會說話”全媒體產品;
抓交流互鑒。依托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IICC-X)、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世界城地組織亞太區旅游委員會四個國際平臺,舉辦“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之美”攝影展、文創展和專家講座系列活動(哈薩克斯坦),引進《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暫定名)》(亞美尼亞),不斷擴大中華文明影響力傳播力。
持續建設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推進“兩個規劃”融合銜接。完成《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報審和《漢長安城遺址國土空間規劃》報批,同步做好文保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融合銜接,實現大遺址保護利用一體規劃、一體布局、一體發展;
加快設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專項資金、西安文物保護省級專項資金、漢長安城保護發展公益基金,積極爭取中省資金支持,形成更多的源頭活水;
組建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多學科協同、多理論融合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專家智庫,指導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規劃編制、文物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文旅融合、保護管理等工作;
編制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計劃,推進明光宮遺址等考古工作。重點圍繞大遺址文化展示、文物本體保護等領域,加快謀劃具有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的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目,為大遺址保護發展貢獻西安經驗。
持續扎實推動文物文旅深度融合
構建西安文旅IP體系。以“千年古都·常來長安”城市IP為引領,做優做強“西安年·最中國”等文旅品牌,做大做精“博物館之城”“演藝之都”等城市品牌,探索“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項目招商”四位一體的城市宣傳營銷新模式,以獨特的西安文旅IP體系,形成更多的城市標簽;
深化“文物+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文物+特色街區”“文物+特色民宿”“文物+傳統技藝體驗”等新業態,豐富文物文旅融合的新路徑、新場景。支持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公園創建3A級旅游景區,深入挖掘展示漢文化,推進大遺址資源有序利用;
研發文博創意產品。完善文創開發、品牌營銷、IP授權等文博文創產業鏈,形成“兩大銷售平臺、三種開發模式、四個發展方向、五大文化系列”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